培养土壤出问题
虽然与老一辈技工相比,一手敲键盘、一手拿抹灰刀的新生代青年技工更有优势,有可能推动建筑行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前进。但事实上,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危险性大、待遇较差、职业前景不明朗等因素,建筑行业成为大多数年轻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行业。
据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企业经营和劳务管理分会秘书长介绍,协会先期在选拔参赛人选的时候,并没有看到想象中的竞争激烈的场面。按照规定,世界技能大赛绝大多数比赛项目要求选手年龄在22岁以下,然而协会在初选过程中却发现,“90后”新生代年轻选手很少,其中大部分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没有实践经验。
最终确定的参赛选手,是烟台城乡建设学校的学生。作为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瓷砖贴面项目集训基地的烟建集团于建友国家级技能大师告诉记者,从确定参赛到正式比赛,训练的时间还不到8个月,而在这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贴瓷砖。虽然学的是工民建专业,在学校里也已经学习了三年,但一直学的是理论知识。
职业学校起步较晚、起点不高、投入较少,专业设置的‘追风’现象造成生产岗位所需工种专业少。高艳涛在5年的学制里有4年都是学习理论知识,而真正的操作工只需要一年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其余时间全部进行实践。所以,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进了管理层。
逐渐消失的技校
尽管2010年人社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加快技能人才培养,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技校设施极为落后,与市场需求无法接轨。
就在技工市场火爆、技工短缺的今天,很多技校却门前冷清,甚至被迫关门。上世纪80年代大兴企业办技校,但由于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拨款不足,技校仅能维持生存,无暇解决设施陈旧、教材过时等问题,更无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蓝领。于是,近几年技校纷纷倒闭。
技校不仅师资严重匮乏,生源也流失严重。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在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生活经历中,大人们总渴望让孩子脱离农村,考上大学,将来能够找一份‘正式’工作,因而成绩好的初中毕业生都到县城读普通高中去了。而没有考上高中的毕业生一部分选择了外出打工,导致能上技校的学生更少了。
重建技校应向校企合作转型
反观那些制造业发达的国家,“重工”的历史积淀异常深厚,技术蓝领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较白领,只高不低。而我国的人才观念则认为,只有上大学、做白领才算有出息,至于上技校、当工人,总是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等而下之的选择。在前面诸多环节缺失或留有隐患的前提下,到了最后一环,即企业生产需要高级技工了,却找不到人,甚至高价也招不来人。
目前,企业对低技能人才的需要趋于饱和。但随着高新技术设备、新工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企业对工人的技术、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操作技术已不能适应生产需要。不过企业也逐渐认识到这一问题,在现有体制下,一些职业院校开始向市场化转型,校企合作的模式成为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向。这些学校与企业签订培养协议,并依赖市场生存。
作为全国建筑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校长,告诉记者,工作室旨在为社会培养高层技术人才,与企业直接对接,将高级技工培养成技师,为建筑业输送人才。
由于是校企合作,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会根据行业、企业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重新开发、设置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